□本报记者房文彬
当前,数字金融智能化是大趋势。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,要想实现数字金融智能化创新,必须要统筹好安全和效率,实现从可用到好用、从替代到领先的跨越。
“这几年人工智能正在迅速迭代升级,同时,AI大模型应用也正加速进入金融领域。”在李礼辉看来,具有长远影响的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从单模态到多模态,从助理到代理,从高能耗到低能耗。
AI技术的进步,为金融创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。不过,李礼辉认为:“我们需要注意生成式AI技术陷阱尚未因为算法的创新而淡化。比如,未能消除安全风险;未能消除模型幻觉;未能消解模型歧视、算法共振、隐私泄漏等技术陷阱;未能消解解释性难题。”
金融是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较高的行业,必须保证金融资产和金融数据的安全,保证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的可靠性,保证账务处理和账务记录的准确性。因此,李礼辉认为,短期的数字金融创新并不要求金融模型自身具备解决数学、编程、创意等复杂问题的高超能力。数字金融智能化创新的基石应该是可信任,要注重算法与场景的匹配性与适用性,实现模型可信,让客户信得过,让市场信得过,也让政府、监管部门信得过。
同时,他认为,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金融体系,必须加强数字金融治理,主要体现在三个重点方面:
第一,建设安全高效的数字金融创新制度。李礼辉认为,数字金融创新并非传统体制、传统流程加上一个数字化的外套,而是从根本上改革体制、重构流程,再造底层系统。这就要求加快数字金融的监管创新:一是完善法律法规,明确数字金融业务规范。二是完善一体化穿透式的金融监管系统,降低监管成本,也降低被监管的成本。三是完善数字金融审核认证制度,明确AI模型的测试平台、工具、标准和方法。四是完善数字金融市场分析和监测系统,有效管控在数字金融形态下的异常交易和市场操纵。
第二,避免小型金融机构创新的边缘化。小型金融机构应该进一步兼并整合,同时共建数字金融的生态圈。要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发挥龙头作用,选择适当的商业模式,建立“1+N”的技术或者架构,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低投入、高品质、细匹配、长周期的数字金融服务。
第三,要关注去中心化金融。李礼辉认为,去中心化金融既是当前全球金融监管的热点,又可能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热点,应该有必要密切跟踪以美国为代表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场动态和趋势,从技术、架构、制度等不同层面关注和研究去中心化金融。
股票配资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